泉源: 中国青年网一起美容事故,起底了云谲波诡的神奇美容院产物。据中国青年报报道,在美容院花3000元买下一套宣称“效果显著”的化妆品,一连使用数日后竟引发肾病,直至一度昏厥被送进ICU。遭此飞来横祸的江苏兴化市民王女士坚决报警,在司法机关的配合努力下,一个汞超标1万倍的“美白”化妆品生产和销售网络被曝光。
针对本案中袒露的化妆品羁系毛病,兴化市人民检察院于8月1日向市场监视治理部门发出检察建议,建议增强对美容行业的羁系,切实掩护消费者的康健宁静。如果说“电商专供”成了某些缺斤少两商品的代名词,那么,“美容院特供”简直就成了部门化妆品“作奸犯科”的逍遥地。不寻常之处的背后,往往藏着最寻常的原理。
一方面是突破极限的超标。好比国家明令在化妆品中添加汞不得凌驾1mg/kg,而涉事“中医堂”系列化妆品汞含量竟达2193mg/kg~13448mg/kg。另一方面是点多面广的违法。
涉案伪劣化妆品销售区域涉及江苏、辽宁等近20个省市。这背后,是“美容院特供”兴风作浪而常年如入无人之地的悲怆现实。多年来,化妆品销售的明规则是这样的:既有透明的“日化线”,也有暧昧的“专业线”——前者的销售市场主要针对零售市场,以百货公司、超市等为主,羁系较为严格;后者则主要由生产厂家通过署理商,将产物直接打进美容院,并向美容院提供售后服务,隐藏在护肤间背后,并由此形成了一个化妆品消费的“神秘王国”。
在这个少羁系、无核办的领域,诸多摆不上台面、以致三无的产物,就这样在奢华包装的“加持”之下,成了速效而昂贵的“尖货”。在广袤天地的神奇美容院,有些违规违法之举早就路人皆知:好比宣称他们的化妆品里含有干细胞、脐带血、胎盘提取物,含EGF、含活的微生物、含药等;又好比向消费者推销“自制”“手作”的化妆品;再或者有些店家为了降低单品价钱,把“正装”的产物分成许多份,装在私家容器里销售……这些堂而皇之的“操作”,不仅无人管来无人问,民众早就视为寻常而见责不怪了。正因如此,美容院线妖风四起,坑蒙诱骗盆满钵满。
一个汞超标1万倍的“美白”化妆品,竟然能在20个省市长袖善舞,除了谴责违法者的道德良心、消费者的理性与审慎,恐怕更该反思职能羁系的缺位与失责。事实上,我国对化妆品生产实行许可制度,生产特殊用途的化妆品须经国家食品药品羁系局审批,并取得批准文号,方可上市销售。美容院所使用的化妆品90%以上多为特殊用途化妆品,但由于羁系主体与责任认定等并不清晰,仅仅依靠《国务院关于增强食品等产物宁静监视治理的特别划定》来保驾护航,早就有些“力有未逮”。
从根子上解决这个问题,既要从立法的角度明晰责权利关系,亦要从市场的角度强化常态羁系的执行;至于眼下来说,亮丽鲜明又“速效”神秘的美容院产物,是该来个声势浩荡的专项检查廓清疑云了。究竟,美容院不是法外之地,“美容院特供”该出来走两步了!(邓海建)。